1)第一百零四章:臣弹劾于谦!_朱棣重生土木堡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汪直来到内阁。

  给皇帝传话的太监,个个都是这副姿态,在宫里时屈膝跪地,一出来,就算是面对内阁的阁老,也是逼格尽显。

  就算是汪直这种不入流的小阉,现在是给皇帝传话,也是趾高气扬的姿态,算不上嚣张,只能说很符合太监的常理。

  “叨扰诸位阁老了,奴婢来给陛下传个话。”

  “陛下有口谕吗?”正在内阁公办的次辅陈循一愣,连忙带着众人伏拜。

  汪直注意到少了个人,似无意问道:“王阁老呢?”

  “王阁老今日告病在家,所以没来。”陈循说道。

  汪直点头,说道:“陛下要说的事,算不得什么口谕,只是想来问问诸位阁老的意见,此时应不应该开京察?”

  京察?

  这两个字一出,可谓是一言惊醒梦中人了。

  京察可不是小事。

  京察,顾名思义,就是要在京师开展一次京官任期内是否称职的大规模考察。

  定为不谨、罢软者,会受到革职处分,定为浮躁、不才者降职处分,年老、有疾者会被勒令退休。

  洪武时规定三年开一次京察,后正统年间,改为十年开一次京察。

  四品以上的官员由皇帝亲自考察,四品以下的官员则由吏部、都察院会同考察,所以这两个地方的官员压力会很大。

  原本朱元章定这个东西的想法是好的,目的在于奖优惩劣,使各级官员能够恪尽职守,为国家治理做出贡献。

  然而正因为涉及了官员的奖惩,结果造成徇私舞弊等结党现象十分明显,在正统年间,更是只进行过一次京察。

  那次京察前后的半个月,京师各部院衙门就已经接到消息,也就是说,在京察之前,谁该被裁撤,谁该留任,而谁又该晋升,名额其实就已经定了。

  京察,不过只是个形式。

  “长官往往博宽大之名,每届京察,只黜退数人,虚应故事,余概优容,而被劾者,又不免冤抑。”

  上一次京察之例还是在正统十二年,到现在也就过了三年,按道理说不会无故开启京察,就算要京察,也会给一个反应的时间。

  朱棣这次突然提出京察,虽然还没有正式下旨,却已经是给各级官员们敲响了警钟,因为他们几乎都是没什么准备。

  谁的屁股都不干净,如果真要在近期内进行京察,那别的什么事儿都别干了,忙着擦屁股就行了。

  要是擦不干净,那可是一辈子的事儿。

  以现在这位景泰皇帝发动政变夺权的手段来看,这一番京察必然会是惊天动地,一大群的官员会被罢免那也是几乎确定的结果。

  陈循已经明白了皇帝的真正意图,不得不说,真的是高明。

  现在因为要举行禅位大典,部议要推举出几名有名望的官员,来主持审阅王诚从瓦剌带回来的那份所谓太上皇手书。

  这种事本身就是需要时间的,忽然又

  请收藏:https://m.ivicis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