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42、第四十二章_将军长命百岁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之后几天,高恭知果然联名诸多大夫向皇帝上书,于情于理都不该为霍丰年翻案。当初霍丰年一事,是越云帝盖棺定论,按照礼法来讲,子不言父过,皇帝更应该做出表率。而与理来说,当初这番罪论是廷尉署定的,如果廷尉署判案有误,天下人都会对国法的准确性感到怀疑。

  这番话不仅传到了皇帝耳朵,还传到了天下读书人耳中,他们纷纷写文章批评皇帝的行为,然后互相传阅,交流,越多越有理,就差指着皇帝的鼻子骂他不忠不孝。骂的久了,那些百姓们似乎也难以分清对错。

  周镇偊呆在紫微宫里,都能听见宫墙之外的骂声。

  陶嘉木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来到了长安城,他在路上得知了最近的事,然后忐忑不安地去紫微宫见了皇上。

  他本以为皇帝最近应该心情很不好,然而周镇偊看上去还挺平静的,先问了他一些国事上的问题,陶嘉木一一回应,有条不紊。和公孙羊相比,他对政事的态度要温和很多。

  陶嘉木是典型耕读世家养出来的子弟,且是典型的儒家学派理论者,但他和其他儒家弟子又有一些不一样的地方,他的认知中掺杂了阴阳学与很重的法学观念。例如因能任官、赏罚分明,但他同时很重视对百姓的仁德教化,而非只以单纯的严法酷刑使百姓感到畏惧。

  周镇偊问的多了,陶嘉木就忍不住也想将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。他能看出来,皇帝是真心想了解他,想在这次交谈之中获得什么。

  谁心里没有一展宏图的欲望呢,而最好的途径,就是让一国之君认同你的想法,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。

  霍屹不知道,其实当初陶嘉木会去西河边郡,其实是自己要求的。以他在越云帝身边当郎官的履历,外派出来一般都是大官。他去西河边郡当霍屹的下属,几乎可以称得上是贬谪了。

  但是陶嘉木只是看霍屹一个人不太撑得住,那时候霍屹举目无亲,精神状态也不好,所以过去帮忙而已。至于前途什么的,暂时就没怎么考虑。

  如今霍屹回长安了,陶嘉木自然也是愿意回来实现自我抱负的。

  他也想用自身所学做一些事啊!

  两人交谈了一会,周镇偊以前对儒家其实有点偏见,这些偏见大多数来自于朝廷里的大夫们和与世家捆绑利益的读书人。不过陶嘉木说的一些观点倒是让他耳目一新,听着像披着儒皮的法家,但内容更加温和,也很让人容易接受。

  周镇偊想了想,问他:“你觉得就霍大将军一案,朕做的对吗?”

  陶嘉木心想,你被天下人骂成这样了还坚持翻案,肯定不是想听我再,骂你一次。

  “臣以为,陛下所做的事,才是真正的对国法负责。”陶嘉木缓缓说:“首先,我们要考虑的是

  请收藏:https://m.ivicis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